close
記者張議晨/台北報導
11歲女童「小欣(化名)」在小三時,體重快速增加,家長以為是在發育,之後長高就不會顯胖了,直到學校健檢,才發現她的肝指數已飆升至正常值的3倍,肝臟脂肪含量超過30%,已經是中度脂肪肝。
醫師問診後得知,原來「小欣」每天至少喝一杯含糖飲料,加上缺乏運動惹的禍。
「小欣」身高147公分、體重54.8公斤,BMI值屬於肥胖型,不僅肝指數異常,體內三酸甘油脂及血糖也超標,超音波診斷不僅有中度脂肪肝且肝臟腫大、有慢性發炎跡象。
台北書田診所小兒科醫師戴季珊表示,據統計,台灣國小學童肥胖比率約30.4%、國中為29.8%,主因是含糖飲料攝取過多加上飲食西化、少運動所致。
戴季珊指出,肥胖孩子易出現脂肪肝,若未積極控制,易讓學童第二性徵提前發育,也會限制身高發展;如果未妥善治療,成年後可能會引起慢性肝臟發炎或肝纖維化等症狀。但輕微脂肪肝較難透過血液檢查發現,若家中孩童BMI值已超過正常標準,家長就需注意。
「小欣」後來在家人支持下,先戒除每天喝一杯含糖飲料的習慣,調整飲食,並增加每日運動量,兩個月後體重減輕約一公斤,肝指數也恢復正常。
戴季珊強調,由於藥物治療會有副作用,且「壞處大於好處」,目前國內外均不建議18歲以下學童用藥物治療脂肪肝,建議家長從飲食著手,以開水取代飲料,讓孩童自幼養成習慣,飲食避免攝取過多澱粉、多運動,才能改善脂肪肝。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