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片葉芭蕉就是一首詩詞,一片芭蕉葉就有一種情懷。
「紅了櫻桃,綠了芭蕉」「楊柳枝枝月,芭蕉葉葉風」「閑齋幾日黃梅雨,添得芭蕉綠滿庭」「一曲伊州,秋色芭蕉里」「添清景,疏韻入芭蕉」「東風一夜芭蕉綠,亦似含愁卷半心」……
歷代的淺吟低唱,使一片片芭蕉葉充滿了浪漫的色彩。
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邦溪鎮,有一個稱之為「芭蕉」的如詩如畫的黎族村莊。
今年10月中旬,國家農業部揭曉2015年「中國最美休閑鄉村」榜單,白沙芭蕉村以「特色民俗村」躋身其中,成為海南西部本年度唯一入選者。
黎錦黎陶,民族韻味濃郁
近段時間,記者慕名赴芭蕉村探訪。在村口,正遇見村民們做入村大門建設的收尾工作。大樹造型的建築,中間鐫刻著三個紅色大字「芭蕉村」。白沙黎族自治縣文化旅遊商務局局長賴偉說,村門造型之所以是大樹,有兩層寓意:一是黎族人民長期居住在深山,以大樹為形象,體現了一種生態文化;二是芭蕉村作為鄉村游的重要景點,寄寓著將這個黎族聚居村旅遊產業做大做強,使之長成「參天大樹」的希望和願景。
走進芭蕉村,只見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全新民居,既包含著民族文化元素、又洋溢著時代氣息。在每幢樓房上,都鑲嵌著「大力神」圖案。該縣長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等工作的李少榮說,「大力神」是黎族的圖騰,村民們認為能護佑他們平安吉祥。
芭蕉村委會副主任洪文定告訴記者,每逢農曆三月三,黎族都舉行隆重的慶典,青年男女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,在鼓笛齊鳴之中起舞同歡,對歌傳情,互訴心扉,老人們則舉杯同賀。
生生不息的芭蕉村,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許多勞動工具,現在已然成了藝術品。
在芭蕉村委會的客房裡,記者看到,牆壁上懸挂著編織精美的黎錦,桌子上擺放著製作考究的陶器。這些陶器各有用途,有的栽植著花草,充滿了勃勃生機。村委會陳列室里,擺放著若干個竹器,有圓盤、圓筒形的,系著掛繩,可供挎在肩上盛裝物品。李少榮說,這些陶器都是芭蕉村民前幾年燒制的,黎錦也是他們自己編織的,儘管品種多樣化,但上面都有「大力神」的圖案。
洪文定說,這些手工藝品,受到了不少遊客的青睞而搶購。
「白沙芭蕉村作為『特色民俗村』,名不虛傳,我以後還要帶親友們來這裏遊玩。」來自江蘇的遊客黃群強離開芭蕉村時,在微信圈裡發了一條信息並傳了一個笑臉表情。
特色美食,遊客樂不思返
邦溪鎮黨委書記李之雄說,芭蕉村是黎族哈方言的一支,向來襟懷坦蕩、真誠團結,不存嫉妒之心,且熱情好客,在相互往來中,總是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,給客人以最好和熱情的接待。
這種友好與熱情,在芭蕉村的美食文化中,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——糯米酒。遊客走進芭蕉村等黎族村莊,村民們會以竹筒裝的糯米酒相敬。別小看這種酒,那可是難得的好酒。一飲而盡吧,因為它能舒筋活絡、強壯體魄。而釀酒剩下的糟粕,再加上紅糖、紅棗和生薑熬煮,是婦女極佳的補品。
——魚茶。雖然被命名為「茶」,實際上和我們平日里喝的紅茶、綠茶等毫無關係。其味酸甜而芳香,咬食時柔軟且稍韌,讓人氣爽神清、五內透明。因此,魚茶有「一次怯之,二次適之,三次癮之」的生動而深刻的說法。
——雷公筍。黎族人多將雷公筍鮮嫩桿莖用洗米水腌制,或拌炒魚肉,味酸質脆、肉嫩鮮美、消食去膩,是白沙山區的「綠色食品」。這樣的特點,讓雷公筍與黎族崇尚綠色生態的內在特質,得到了高度的統一。
——黎家酸菜。這種酸菜是黎族餐桌上的獨特菜肴,與我們常吃的酸菜也不一樣。它有一個很別緻的外號,名叫「南殺」。常吃「南殺」,可以清除體內毒素和身體內的雜質。尤其是黎族砍山欄,收拾焚燼餘雜的勞動時,灰塵衝天,吃了「南殺」可排出被吸進肺部的塵埃。
除了這些,芭蕉村還有很多令人難忘的黎族美食。
自然稟賦,有山有水有溫泉
白沙芭蕉村依山傍水,佔據了天時地利,顏值越來越高。
謂之有山,因為村后倚靠高高的芭蕉嶺。漫山遍野,長著芭蕉而得其名。橫亘而出的芭蕉嶺,草木葳蕤,山花爛漫,清香四溢。
謂之有水,因為村裡既有溫泉也有水庫。村旁的南班溫泉,從石壁縫隙里湧出形成石底水潭,常年保持在40℃。村前的芭蕉水庫水面有660畝,庫容量280萬立方米。
山之陽剛,水之溫柔,使芭蕉村的人們「集體無意識」般地傳承這樣的性格特徵,保留著獨有的特色民俗。
為了既保留這種特色民俗,又能保護性開發與傳承,早在2012年初,白沙黎族自治縣委縣政府將當時只有1戶平房、其餘為茅草房的芭蕉村列入「美麗鄉村」計劃之列,為芭蕉村每戶修建了143平方米的二層具有黎族風格的樓房。
整村推進的芭蕉村,在民俗風情與山水資源結合開發進程中,正向我們款款走來。目前,芭蕉村已啟動休閑農莊建設,項目總投資1460萬元,打造集住宿、特色餐飲、自駕游、自行車綠道、休閑度假、垂釣等為一體的綜合型休閑農業園區。屆時,芭蕉村將成為邦溪鄉村旅遊的首站。
「黎族織錦、樹皮衣、鑽木取火和釀酒、魚茶等旅遊產品及其技藝,讓我們發展鄉村特色旅遊更是有了底氣。」洪文定自豪地說。(記者 易宗平 特約記者 陳志強 通訊員 何文江)